Nour Now

你是哪一派?吃完再動 or 空腹再動?

你是哪一派?吃完再動 or 空腹再動?

你以為是「進食時間」,其實是「代謝開關」

先吃還是先動?這個問題,其實沒有絕對標準,但卻藏著不同的「身體邏輯」。如果你是清晨運動派,沒吃東西就出門跑步,也許感覺清爽;但對某些人來說,那只是「燃脂」背後的暫時性能量虧空。空腹運動確實可能提升脂肪利用率,但同時也會提高壓力荷爾蒙皮質醇,讓你更疲憊、恢復期變長。而如果你吃完再動,重點不是吃不吃,而是吃「什麼」。

  • 簡單的碳水搭配優質蛋白,如香蕉+堅果醬,或全麥土司+蛋。
  • 避免高脂、高纖或濃郁乳製品,否則你可能在熱瑜珈裡反胃。

這不是飽或餓的問題,是「你要把這段運動當作什麼」的選擇題。

運動完立刻吃?先喘口氣,讓身體告訴你

運動後吃不吃?很多人把它當作「肌肉黃金30分鐘」的神話。但其實,黃金的不是分鐘,而是你身體的狀態。如果你剛做完高強度運動(如HIIT、重訓),身體正處於交感神經亢奮狀態,消化系統還沒上線。這時候立刻大吃一頓,反而讓消化負擔增加。理想狀態是:給身體 20–30 分鐘降溫期,再補充蛋白質與碳水,如豆漿、烤雞胸或蛋白奶昔。而對減脂族群來說,這時段進食也能防止代謝降低、穩住血糖曲線,避免接下來的報復性吃播發生。

運動時間的選擇,其實是生活節奏的設計

  • 早上空腹快走:開啟清醒循環
  • 下午進食後瑜珈:進入放鬆與修復模式
  • 晚上健身後吃一點點:阻斷深夜爆卡機制

這些不是健身規則,而是生活節奏的調頻選項。你吃得什麼時候,不只是營養學問題,更是自我管理風格的展現。

身體不是時鐘,而是語言:學會對話比遵守規則重要

一樣是跑 5 公里,有人空腹很輕盈,有人卻頭暈。吃蛋白質拉提身體,也有人反應過慢。這些都沒有標準答案。所謂最佳 timing,是你持續感覺「有力且穩定」。用簡單方式自測:

  • 運動後是否容易情緒波動?→ 可能血糖回落過快,需提前吃點碳水
  • 運動前是否脹氣?→ 改為低纖維小餐
  • 運動後是否晚上難睡?→ 避免太晚進食油脂或咖啡因

讓身體成為你的節奏提示器,而不是打卡機。

吃前?吃後?

不如問:「今天,我想成為怎樣的狀態?」有時候,你需要燃燒,有時候,你需要修補。不需要完美公式,只要清楚選擇。下一次出門運動前,別急著 Google 規則,問問你自己:「我現在,需要能量,還是釋放?」

以前的
The Well Festival:《紐約時報》在布魯克林辦了一場健康潮流大秀
下一個
單車歷史不只是交通史,那是女性自由的上路時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