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見,不一定來自眼睛
在布朗大學的一間光線柔和的實驗室裡,研究人員為盲視小鼠注入了黃金——準確地說,是一種極細緻的金奈米粒子。它們無聲地附著在視網膜的細胞之間,等待光的指令。結果令人驚訝:這些小鼠再次對移動產生反應。它們看見了,不是經由感光細胞,而是透過深層神經的重新連線。這不只是醫學的突破,更像是一種關於「看」的哲學反問:什麼是視力?又是誰在「看」?
不是修好眼睛,而是繞過壞掉的開關
我們的視網膜本來靠最外層的視桿細胞與視錐細胞接收光,轉成訊號、一路傳遞到大腦。但當這些前端細胞退化(例如黃斑部病變、視網膜色素病變),這條「光的路徑」就像短路般失效。而這項技術,不是修好前端感光器,而是直接繞過,改接在「還活著」的神經中段。就像讓訊號從另一個出口重新通車。
黃金粒子,成了替代光的微型開關
科學家把金奈米粒子注入眼底,讓它們附著在雙極細胞或神經節細胞旁邊,接著用低功率紅外雷射照射。當金粒子受光產生微量熱,就能間接刺激這些細胞,模擬原本該有的光訊號。它就像是安靜卻靈敏的「中繼感光器」,讓壞掉的光感應系統,可以用另一種方式,重新被啟動。
她讓視神經與材料科學展開對話:Jiarui Nie
這場跨學科的實驗,由年僅30出頭的聶佳蕊博士(Jiarui Nie)主導完成。她在布朗大學攻讀博士,現於美國 NIH 深耕神經修復技術。她的研究不是單純為了解決失明,而是讓人重新理解「感知」的可塑性——在材料、光、神經與時間之間,找到最柔軟的轉譯方式。她不是工程師,也不只是科學家,而是那種能把複雜概念轉化為人體語境的設計者。
當「科技修復」不再是機械的,而是有機的
相比仿生眼、義體裝置,這種方法更接近「重喚內在感知」的過程。不是取代、不是接管,而是點燃。它讓神經細胞像沈睡的種子一樣,再次甦醒、再次生長。我們開始想像:視覺重建不必粗暴,不必仰賴冷峻科技,而可以是一場安靜、細緻的修復。
這不只是醫學研究,而是一種更優雅的療癒觀
這場來自黃金的革命,並不張揚。它不爆衝、不煽情,而是一種「高靈敏度的照明計劃」:讓那些我們以為早已退化、壞死、無聲的地方,重新被點亮。它讓我們知道,療癒不只是治好,而是能否以最少的介入、讓身體自己說話。這或許會成為未來醫學的新美學——不為控制,而為回聲;不為改造,而為協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