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開始只是「沒東西玩」的夏天
1965 年的美國華盛頓州,一個無聊到不行的夏日下午。三位爸爸眼看小孩們在院子裡打哈欠,靈機一動拿起乒乓球拍、找來塑膠球,在自家羽毛球場上開始亂打。他們沒想到,這場打發時間的小遊戲,會在幾十年後演變成橫掃全美、甚至被納入奧運討論的全民運動——匹克球。名字的由來?有一說是來自家裡那隻愛追球的狗 Pickles。究竟,匹克球是一項怎樣的運動?
想像一下——如果網球、羽毛球和桌球來開聯名店,匹克球就是它們的招牌招式。場地比網球場小約四分之一,球是塑膠中空的,拍子像大號乒乓球拍,玩法以「四人雙打」為主。發球要下手、不能扣殺、球要先落地一次才能回擊……這些規則看似古怪,實則正是它的魅力——平易近人、節奏適中、技術與趣味並存。也因此,從銀髮族社區到Z世代網紅,從退休醫生到NBA 球星,人人都能進入狀況、樂在其中。這不是競技菁英的專屬地盤,而是你我都能參一腳的社交型運動。
匹克球有多紅?看看這些數據就知道
-
美國皮克球人口三年成長超過 223%,2023 年達到 1360 萬人
-
根據 Market.US 預測,匹克球市場預估將從 2024 年的 22 億美元 成長至 2034 年的 91 億美元
-
名人投資潮:LeBron James、Tom Brady、Kevin Durant… 他們不是上場比賽,而是直接買下球隊
在疫情後的運動世界裡,它成了唯一逆勢上升的運動之一。關鍵原因?不需要技巧爆發力就能有成就感,還能邊聊天邊流汗。
它的魅力,不只是運動
匹克球在某種意義上,像極了一種現代人的社交哲學:快節奏的城市,需要慢節奏的連結方式。它讓你放下手機、走進公園、遇見陌生人;它讓三代同堂在同一場比賽中彼此叫好;它是運動,也是關係的媒介。在一切都被KPI化的年代,皮克球意外地提醒我們:好好打一場輕鬆的球,或許是照顧自己的新方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