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美,一間健康房,讓房價提高10%
根據房地產平台 Zillow 與 Houzz 2025 年最新趨勢調查,帶有「Wellness Room」設計的住宅,其平均轉售價格高出 5~10%。這類空間多半作為冥想室、瑜伽角落、靜心書房,或者結合自然元素與聲光科技的沉浸式休憩間。對高淨值家庭而言,這不僅是裝潢升級,更是一種對生活品質的投資。家,開始從「遮風避雨的容器」進化為「身心覺察的場域」。
不是 Spa,也不是健身房,它其實是「情緒修復空間」
Wellness Room 一詞,最早出現在美國德州設計師 Gonzalo Bueno 的住宅專欄中。他在疫情期間打造一間「只能靜下來」的空間,裡頭不裝電視,不放手機,只有瑜伽墊、植栽與天然光。這股潮流隨即被 AD、Dwell、Wallpaper 等設計媒體大書特書。當家的角色越來越多元,人們開始需要一個「不為生產,只為平靜」的空間。這種趨勢也呼應了 post-pandemic 時代「慢設計」與「自我照顧」的居住哲學。
我們早就有了,只是以前叫它「靜室」「茶屋」「書房」
事實上,這類空間在東方早已存在:中國的「靜室」、日本的「茶屋」、印度的「冥想窟」——皆是為了「養神」與「觀照」而生。阿育吠陀甚至將時間與空間都納入身體節奏的調理。現代的 Wellness Room,某種程度上正是古老哲學的當代表現:把一個具體的空間,留給身體內在的運作,重新與自然同步。與其說是新潮,不如說是文明的某種迴響。
心理學研究也證實:一個「無用空間」有助修復決策疲勞
環境心理學(Environmental Psychology)研究指出,人類的壓力恢復能力高度依賴於「感官環境的安全感」。如 University of Exeter 的研究發現:即使每日只有 10 分鐘置身於低刺激空間,也能顯著降低皮質醇濃度,提升情緒穩定性。美國心理學家 Sally Augustin 也指出,Wellness Room 其實是一種「行為誘導裝置」,能讓人不費力地養成冥想、緩呼吸、拉伸等修復習慣——因為環境先選好了「你可以放鬆」的語言。
權威指南出爐:打造Wellness Room的5大元素
根據《Architectural Digest》的家居趨勢報告,一個理想的 Wellness Room 要素
-
自然光與通風:強化晝夜節律,穩定生理節奏
-
天然材質與中性色調:如木、麻、石材,營造觸感與視覺的安心感
-
動靜分明的空間分區:可以是瑜伽、冥想、閱讀等不同狀態的切換
-
科技輔助元素:智能燈光、聲音療癒裝置或氣味擴香系統
-
個人感連結物品:如心愛書籍、手工藝品、旅途拾回的小物,提升空間的情感溫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