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ur Now

Fasting is trending — 但你知道身體其實有「切換模式」嗎?

Fasting is trending — 但你知道身體其實有「切換模式」嗎?

你不是在節食,而是在啟動古老基因的開關

人類早在狩獵時代就懂斷食:空腹的時間,是身體進入「酮體模式」的機會。酮體是一種替代能量,能啟動細胞自我修復、抗發炎、甚至清除老化細胞。這不是少吃那麼簡單,而是一種升級:身體從「吃進什麼」,轉為「如何處理」。

減重只是表象,真正改變的是細胞修復力

當你停止進食超過 12 小時,身體從燃燒糖分轉向燃燒脂肪,釋放出「酮體」作為能量,啟動名為「代謝切換」的關鍵過程。這時,身體不只瘦了,也開始進行 DNA 修復、細胞更新與抗氧化反應——這些,是一般節食無法觸發的內在升級。

不少吃,而是吃的時間點讓差異發生

美國阿拉巴馬大學 Courtney Peterson 團隊於 2022 年進行隨機對照實驗(n=90),將肥胖成年人分成兩組,其中一組採取每日 6 小時內進食的時間限制(TRE),另一組自由進食超過 12 小時。14 週後,TRE 組平均減重 6.3 公斤,相較對照組的 4 公斤不僅明顯更多,且有更低的血壓與氧化壓力指標。

健康的新規則:吃什麼不如,什麼時候吃

最受歡迎的斷食法包括:8:16(吃8小時、斷食16小時)、5:2(一週兩天只吃500卡),或是隔日斷食。研究顯示,吃進相同熱量,若集中在白天短時間進食,體脂、血壓與發炎指數都明顯改善。時間,比你以為的更關鍵。

酮體的魔法,還是心理的安慰?

支持者說,斷食帶來的是從基因到大腦的全面啟動;懷疑者認為,不過是另一種「節食包裝」。2024 年的臨床研究中,兩組同樣熱量攝取的受試者在採用不同進食時間的狀況下,健康指標變化並無明顯差異。這讓人懷疑,「時間窗口」是否真能帶來額外加分。

超越飲食的身體哲學?

即使爭議不斷,斷食的文化與哲學基底卻持續吸引人們——它是宗教儀式的一部分,是修行者的日常,更是現代人尋找「慢一點活」的儀式感選擇。與其說它是減重工具,更像是當代生活過載下的一種對抗:讓身體在飢餓的空檔,學會傾聽與重啟。

以前的
24 節氣智慧:小滿,是剛剛好,還沒滿
下一個
用黃金重啟視覺?科學家發現突破性視力重建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