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以為痠是痛?其實,它有自己的神經通道
運動完、久坐後、天氣轉涼時,你是不是也曾說過:「欸,好痠喔。」那不是痛,也不是麻,是一種說不上來的內在訊號:像身體在低聲抗議,又像是肌肉在釋放什麼。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感覺,在醫學上其實一直「沒有名字」。直到,台灣研究團隊給它取了一個:Sngception(痠覺)。中央研究院的神經團隊發現,「痠」並非由傳統的痛覺神經負責,而是來自本體感覺神經(Proprioceptors)。換句話說,痠根本就不是痛的分支,而是一個全新的感官領域。
當一個台語詞,登上國際醫學舞台
Sngception 這個詞的誕生,來自一個文化觀察的驚喜。在英文裡,「酸」和「痛」大多被統稱為 pain,但在台語中,「痠(sng)」是一個獨立又具象的詞,它精準形容了介於痛與疲勞間的那種微妙感。這種語言的細膩度,正是促成新名詞誕生的關鍵。於是,台灣團隊決定用這個台語詞根為出發點,組合出 Sng + ception = Sngception,讓世界第一次意識到,「痠」不是痛的附屬品,而是人類感知的新領域。
不是流行語,是臨床詞:醫學也跟上地方語感
這不只是語言文化的浪漫。Sngception 的提出,已在台北醫學大學、萬芳醫院等地被實際應用為「痠覺量表」,讓病患在就診時能更準確描述自己的感受。痠的程度、區域、感覺頻率,都可以成為醫師判斷的依據。這不僅讓語言更貼近生理,也讓治療能更對準每個人的「身體內在體感」。
身體語言的 revolution:台灣,讓世界開始學會說「sng」
這是第一次,一種在地語感被寫進國際期刊、定義為神經感知類別。Sngception 不只是一個新名詞,它是一種文化力量:來自台灣,卻為世界詮釋了一種大家都有、但從未命名的感覺。我們總以為醫學語言來自拉丁、德文、法文,卻忘了身體的語言早就寫在日常裡。這一次,身體的覺醒,不來自西方實驗室,而來自一句你阿嬤早就會說的話:「痠,不是痛,是另一回事啦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