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ur Now

如果痠痛是一種語言,你聽懂了嗎?

如果痠痛是一種語言,你聽懂了嗎?

你以為是在練肌肉,其實是在練覺察

走出健身房的你,階梯走不下去、手臂連舉水壺都顫抖——這種熟悉的「痛」常被誤認為「成功的證據」。但其實,那是一種叫做 延遲性肌肉痠痛(DOMS) 的生理現象。通常在訓練後 12~48 小時出現,是肌肉纖維因不熟悉的負荷而產生的微損傷!真正的進步,不是練到很痛,而是痛得剛剛好。

科學研究指出:

  • DOMS 強度與訓練成果沒有明確正相關

  • 過度痠痛反而可能影響下一次訓練質量與神經系統調節

  • 長期靠「練到很痠」來判斷效果,可能讓你陷入慢性疲勞循環

你要練的是「適應」,不是「受傷」。

痠是訊號,不是獎盃:別再崇拜痛感了

把痠當指標,就像拿著體溫計判斷有沒有愛——不準確,也可能誤導你。真正有效的訓練成果應該來自:

🟢 動作品質更穩定

🟢 週期重量提升

🟢 心率恢復時間變快

🟢 訓練後睡眠品質變好

這些才是身體在說:「我有被強化了。」讓我們一起破除那些舊信念:

❌「練不痠等於沒練」→ 錯,這可能是你已經適應得很好

❌「第一次練新動作不爆痛就是沒用」→ 錯,有效動作未必產生強烈DOMS

❌「越痠越代表有燃脂效果」→ 錯,痠痛≠熱量消耗多

真正厲害的人,是能控制「痛感曲線」的人

你不該練到每次都像被車撞,而是能設計出一個穩定成長、可預測的訓練週期。方法不是複雜,只要開始注意這幾件事:

  • 漸進式負荷(Progressive Overload),不是每次都破紀錄

  • 加入 Active Recovery(主動恢復)日,如瑜珈、低強度有氧

  • 增加神經控制訓練,如慢動作深蹲、單腳平衡,幫助神經系統理解動作

  • 每週安排 1 天完全不練,讓身體「整體校正」

你正在建立的,不只是肌肉,而是讓身體變聰明。

痠痛管理學:聽懂身體,不是壓榨它

如果你還是會痠——很好,這代表你還在突破!但你要給它好的復原舞台復原,是訓練計畫的一部分,不是補救計畫,以下為提升復原力的策略:

  • 運動完後先動態伸展 5 分鐘,再靜態放鬆

  • 攝取高品質蛋白質(20~30g)+碳水化合物補肝醣

  • 睡前 1 小時關掉手機,幫助身體進入深睡期(是肌肉修復的關鍵)

  • 局部使用按摩槍、熱敷或冷敷,看個人體感調整(沒有唯一正解)

訓練從來不是「破壞肌肉→痛→成功」的直線邏輯,而是「理解 → 應變 → 建立新模式」的螺旋過程。

與其追求「夠不夠痠」,不如問「我今天跟身體合拍了嗎?」

訓練不是折磨自己,而是重新認識「我可以走多遠」。痠,只是對話的開場白,不是目標本身。所以,下次走出健身房時,如果你沒那麼痠,請放心,那可能是你真的練對了!

以前的
你的大腦老得快不快?64 個基因正在悄悄決定
下一個
研究發現:嗅覺比我們想像的更重要